醉宝鉴_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了一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了一课 (第4/7页)

就是款识的原因,道光官窑惯例是以六字篆书款,这个盘的款却因为写字工的疏忽写成了楷书。

    不过这个恐怕还不是最严重的,更严重的是这个盘在图案画好,上窑第一次烧好后出现了严重的窑伤。这个盘的窑伤在底伤,有不少条的窑裂,而且相当明显和严重。

    为什么说这些窑裂是入窑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在入窑前就存在的呢?如果仔细看这些窑裂,就可以发现有一处窑裂把制字的反刀旁“亅”从中劈开了,而年字的竖边也被一条窑裂断开了。所以很明显这些窑伤在入窑之前是没有的。

    正是因为款识和窑伤的原因,这只已经耗费了相当多功夫的盘子就没有继续进行下一道工序。按道理来说这样被淘汰的盘是应该被毁掉或者入库存储,不能流传出去的。不少古玩收藏者都认为官窑在除了战乱时期以外,或者是清朝灭亡后是不太可能流入民间的。

    其实柳亦辰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为了更好的能够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对官窑的制作先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清代官窑的生产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典章制度,从形制,大小,选料,图案,色彩,款识,品质等方面都有规则制度可循。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官窑都象很多人相象的那么高质量,特别是在经济情况不好,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的时代,官窑的品质也就下降了。一般说来,清代后期的官窑瓷器质量很多时候都不是太高,这一时期品质好的官窑瓷器相对就更为难得。

    而且官窑也是有等级的,皇帝、太上皇、太后、皇后所用的瓷器等级就高,一般质量控制的也就更严格,品质一般比较好。而嫔妃已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