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宝鉴_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了一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了一课 (第5/7页)

其他宫廷人员使用的等级就低些,质量相对的也差些。而一些特别为皇帝欣赏所生产的瓷器,等级就更高,可以说是当时工艺所能达到的极限。

    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不仅选派官员到御窑厂监督窑务,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的制作,还常常直接下令烧造某些品种的瓷器,像这样皇帝直接要求的瓷器,当然品质是最好的。比如乾隆六年,乾隆还因为烧造的上等瓷器釉色不佳,远逊雍正瓷器而让怡亲王写信去训斥当时的陶督办唐英。

    大部分质量不符合宫廷要求的瓷器,如果是有严重窑伤或者损坏等严重毛病的,一般都是就地销毁,不允许流传到民间。而一般的小毛病或者是因为釉色釉水不够好而淘汰的,按照督陶官唐英在乾隆八年的“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中所说的,在雍正六年以前都是“随散贮厂署,听人匠使用,破损遗失,致烧成之器皿与原造之坯胎,所有数目俱无从查核”。

    也就是说那些次品基本上都是存储在御窑厂的库房里,任由御窑厂的工匠和差人使用的,以至于破损和遗失的瓷器没有办法统计。而自雍正七年开始,遂“将此次色脚货,按件酌估价值造成黄册,于每年大运之时一并呈进交贮内府。

    有可以变价者,即在京变价,可有供赏赐者,即留备赏用”,到乾隆八年初“总属如此办理”。也就是说自雍正七年开始,一些釉色不好的淘汰官窑在运送到京师后,被皇帝赏赐给了官员或者变卖出售了。

    到乾隆七年六月,乾隆皇帝更是谕旨道:“嗣后脚货,不必来京,即在本地变价。”也就是说,淘汰下来的官窑不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运送到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