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67章 百世之仇 (第5/7页)
,对倭国了解颇多,大战前夕,太上皇想听听他对倭国的见地。 虽然大军云集,虽然对立马扶桑充满信心,虽然制定了完备的岛国人类清除计划。 然而,刘招孙深知,在相当一部分大齐百姓心中,仍存在浓厚的恐日心态。 “大学士,朕很好奇,大齐战力已在倭国之上,江南很多百姓听到倭寇两个字,还是心惊胆寒,这是为何?” 张溥轻咳一声,悠悠然道: “陛下,大国弱民,自古如此,前明朱元璋推行愚民之策,大明畏惧倭国久矣!十五年前,袁少保死于九州,我军败退,坊间对倭寇的恐惧,更是到了顶峰。” “哦?” 刘招孙当然不知道,明人畏惧倭寇的心态由来已久。 嘉靖年间的“南倭北虏”,绝非空xue来风。 有明一代,明朝与日本并非完全没有使者往来。 明初,朱元璋派使团东渡,结果被倭人斩尽杀绝。 而同时期倭国前往明朝的使团,要么勒索巨额财物,要么惨杀大明子民。 “陛下有所不知,明国与倭国之邦交,表面是倭人“朝贡”,其实则是明国让利,甚至可说是卑躬屈膝。” 张溥普及起明代与日本官方交往的历史。 刘招孙颇感诧异,虽说在二十一世纪,还有若干精日一族活跃在互联网上,这些逆向民族主义者,从农业到工业,从煮米饭到刷马桶,方方面面对日本崇拜的五体投地。 然而明代人畏惧倭人这个观点,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壬辰倭乱期间,右佥都御使李颐,路过顺天府固安县,惊讶发现百姓纷纷弃家南逃。原来是谣言说远在朝鲜的倭寇要打到京师了,李颐哭笑不得,不断解释,然固安县民“终莫之信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