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5章 朱棣:一个纺织业就能让北京城多几十万人? (第3/4页)
的超低价。 到时候实际上百姓们根本不可能花费那么少的钱财。 “大哥你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 “爷爷,孙儿正准备让一些女工这段时间到各个坊传授织毛衣的技术。这个东西非常简单,随便一个人花费半个时辰就能学会了。” 朱瞻墉一点也不紧张。 织毛衣而已。 他虽然不会,但是后世八九十年代的女人,随便一个人都会。 很显然,这个东西的门槛是很低的。 并且织毛衣跟其他东西不一样,它除了需要几根竹签子,其他什么投入都不需要了。 对于百姓们来说,实在是门槛低的不能再低了。 “瞻墉,这羊毛既然有如此大的用处,价格又比较低廉,将来必定是非常多人都愿意购买的。这种情况下,目前这个作坊应该是没有办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吧?” 朱棣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大明那么大,既然羊毛线是个好东西,那么需求量自然就非常大了。 单单在北京城修建一座作坊,必然是不能满足需求的。 这种物美价廉的东西,注定是要全面开花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朱瞻墉把羊毛清洗和纺织的相关技术给推广开来才行。 但是在这个年代,逼着别人对外公布独门技术,并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 所以朱棣只能是旁敲侧击的说,让朱瞻墉自己主动的提出最终的方案出来。 “确实如此,哪怕是一户人家只一个人有羊毛衣,汇总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