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356节 (第2/7页)
盐的价格大约在0.7两左右,这样仅是正盐盐课大约就有50万两,除此外,还有些‘手续费’,比如支盐时,每引需纳0.05两,这些银子是‘存留司库,以备赈灶’,因而称为赈济银。 此外还有“科罚银”、“割没银”等。 可以说是苛捐杂税,名目众多。 总之乱七八糟加起来,明朝两淮盐课每年上缴60万~70万两银子,占据全国盐课岁入的约三分之一。 岁入比例高于产量比例,就是因为两淮盐最好,价格最高。 同上,盐课收入也无法计入被走私掉的私盐。 实际上按照泛滥到的‘无官不私’的程度来看,正盐之外的余盐比例会相当高。 兴许,朝廷这边拍卖一处盐场,某个盐场的盐产量就会翻上一番。 而如果盐商们以每引0.7两的银子报中,再加上缴纳各种‘苛捐杂税’之后仍然有得赚,那么可以合理预估拍卖的盐引单价可以轻易提升至一两。 平均来看,每处盐场每年正盐产量约2.3万引,计算进余盐,合理预估为3万引。分五年进行拍卖一年可拍六处,所以拍卖所得金额就可以达到18万两。 这个数字还需要乘以五,也就是一共90万两,朝廷才同意六处盐场的经营权交商人经营。 因为经营权一次五年,那当然就是收五年的钱!到底吃了几碗粉,这个账不能算错。 对于一家商人来说,如果他拍得一处盐场,大约要花费18万两白银,再加上一些成本算其20万两。出了这笔银子,接下来五年的20万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