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_大明嫡长子 第3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361节 (第3/6页)

    实际上,皇帝后来提拔的官员,都是较为灵活、较有能力的,太过迂腐而死板的人,实在不适合在朱厚照手底下干事,他自己难受,皇帝也一样难受。

    越谈越欢之后,杨廷和心中的陌生感渐渐消失,尤其此时的大形势颇为紧张,问题当前更加需要务实,因而又一连商量了好几条办法。

    总归是以稳住大局、救济百姓、重振信心为主。

    关于这个重振信心,赵慎尤为佩服。

    杨廷和说:“朝廷是抓了许多盐商,但陛下从来不是不让盐商做生意,现在死了这么多人,民间盐商不仅对于两淮地区的盐事心存顾虑,怕是其他运司的盐业也会受些影响。这是与陛下的心意不合的。赵盐司若想事情做得漂亮些,最终还是要让两淮盐业走上正轨,而正轨的内涵,便是要重振商人的信心。”

    如此,赵慎恍然大悟。他原先是会查案,对于在这种实际的政务,还是落了杨廷和一大截。

    所以他也虚心请教,“还好陛下派了杨介夫公,不然在下要耽误大事了!”

    “客气了。盐司,刚刚的那些若没问题,要不还是尽快处置?”

    “好!”

    这样一来,巡盐御史实际上把两淮盐业的运营与管束抓在手中,十几天之内,各种官方的意见频出,粮食的拨付、余盐的处置、盐场的生产……哪怕信心还没完全恢复,至少也要以政令的方式令他们恢复。

    杨廷和的话说的好,盐与粮食一样,多一点,总归是没有坏处!

    这些是赵慎的工作。而杨廷和作为钦差的身份,还有一个便利之处,就是可以和各府、州、县的地方官接触。

    他想就地购粮来凑足剩余的40万石,实在不行,就到应天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