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361节 (第2/6页)
杨廷和也不和他废话,“赵盐司,问题太多,来不及一一回答。杨某此次离京,奉的圣命是赈济盐场灶户。如你所言,先让这些人活下去是眼下最要紧之事。杨某是钦差,你为盐司,我们两个共同署名下令,令三十个盐场大使立赴扬州领粮!” “令他们领粮?”赵慎很怀疑。 “这个时候只能令他们!”杨廷和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你这个巡盐御史行署是个空的,杨某这钦差就算带30人,他们连盐场都不认得在哪里!不靠各处盐场的大使又能靠谁?事急不能不从权,这个时候朝廷的心思、陛下的心思是要给这些灶户以活路!其他的都暂时搁在一边!” 因为现实总是这样无奈,所以一定要先解决主要矛盾。 就像运粮一样, 50万石的粮食,说出来多么震撼。 但是还真以为皇帝在紫禁城一喊,第二天几万人就都吃上饭了啊。 赵慎自然知道轻重,他稍微一想也知道,要做成这件事,的确只能依靠这些盐场的盐官。 “好!这令赵某来写。” 杨廷和身形一正,拱手道:“赵盐司大义。” “大义的是朝廷,是陛下。说到底,这些粮食是皇上的。” 客套话不多说,也不是说的时候。 杨廷和又建议说:“刚刚盐司说大乱之时流言四起。因而赈济灶户一事,最好要能做得大张旗鼓。钦差的名头虽大,但运司出了这样的事,眼下人人关注的还是盐司这里。” “赵某明白,以盐司之名义,在两淮地区差官张榜,讲述朝廷赈济之事实,至少稳住数万民心,也稳住盐商之心。” 赵慎还是很上道的。 这是杨廷和的感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