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零九章当大明忠臣就该敢于直谏 (第2/4页)
就是什么! 有没有一丁点自己思考的脑子? 可是崇祯却是忘了,皇太极也用了两个太监偷听,就加重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疑心,把他下了大狱! 今年大比之所以延迟,是因为崇祯不满意自他执政以来朝臣的表现。 朝廷以科举取士,重用科甲人才,是明代的祖制。 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要职差不多被清一色的进士佔据着,就连手握重兵的各处总督也是清一色的进士出身。 崇祯帝自己执政的这几年间却深深感到,那些堪称八股文能手的进士们、翰林们,在处理实际军政要务的时候大多是些昏昏聩聩之辈。 他很想在自己亲手考选的进士中挑出一批干练的人才,策问便是他亲自出的。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次考试,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亲自阅卷评定名次,因此进士们都得意地自称是天子门生。 大明后期的皇帝们大多对朝政毫无兴趣,因而所谓主考只是名义上的。 有的皇帝仪式性地在考场上露一下面,有的则根本不出席,全部事宜都交给内阁大臣去处理。 只有事必躬亲的崇祯帝才每次殿试必到,而且每次都认真地直接过问考试的各个环节。 殿试时间较短,通常只考策论一道,就是根据皇帝提出的“策问”回答自己对于一些治国大政的意见。 这相当于试题的“策问”通常也是由内阁拟出两三种再由皇帝挑选。 大多空泛无实,贡士们也是以空对空,写上些歌功颂德的话交卷。 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全体参加殿试的贡士都能得到一个“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是“同进士出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