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机遇_第三十一章 中日博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中日博弈 (第5/6页)

优势。但制造能力却在下降,并进而造成后来长达10余年的衰退。

    从这个例子反过来理解。中国固然能够依靠投机资本的力量和山东战场的利好消息大幅打压日元汇率水平,但强制降低日元汇率水平的结果只能是在国际市场上大幅度增强日本的工业品竞争力和制造能力。原本出口1亿条裤子的能力因为汇率变化可能成了2亿条,或许计算上仍然是一致的,但生产能力却结结实实地增长了1倍。如果将这层顾虑告诉内阁,绝大多数重臣都不可能理解,在他们看来,将日元汇率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带来的利益极大——日元大幅贬值,中国以日元为单位计算地贷款便能大幅下降,等于中国可以获取巨额的汇兑溢益;日本本国因为货币贬值,就需要在偿付外债的时候付出更多,等于大幅降低日本地财政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国企业可以凭藉较高的汇率水平购买自己不能制造地日货,等于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如何计算中日两国的彼此收益呢?他们选择的必然是货币,或者干脆就是黄金——这是重商主义的理念,但却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只是很可惜,这却会蒙蔽太多人的眼睛。

    在皇帝看来,这样做的最危险之处就是不恰当地提升日本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化制造能力,如果对方铤而走险,那什么负债和资本融资都不是什么制约——打赢了,债务自然一笔勾销;打输了,也不在乎再多背一笔债。

    另一个时空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原因,但伊拉克因为在两伊战争中欠了科威特大笔外债却是诱因,萨达姆侯赛因的算盘打得不错——只要吞下了科威特,那什么样的债务都可以一笔勾销。这个目的几乎就要达成了,却因为国际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实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