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31 (第2/10页)
,能早点让民众看到,早点将内幕揭示出来,早点让民众醒悟,早点为赶布什下台做准备,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尤其随后还有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以及伊拉克战争最终爆发做催化剂。 这些阿德里安都没有预料到,或者说有那么个念头但随后就扔在脑后,他已经习惯给出一个方案的大概,然后让别人负责完善细节并付之行动的模式。既然已经安排了04年参赛,又是交代过韦恩斯坦的,那么只需要等到明年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明年是大选年,如果摩尔真的想要将布什从总统宝座上拉下来,让在明年上映显然更好。 于是,当摩尔怀着“大无畏”的拼命精神,终于在5月到来之际将纪录片完成,并送到了戛纳参展。然后因为这样的行为是几个月前已经默认了的,韦恩斯坦也就没有通知阿德里安,最终就有了现在的……被动局面。 没错,尽管阿德里安在和韦恩斯坦商议过就向克劳德通报了这事,并围绕着做出了一些系列的安排,但那都是以04年上映为前提。现在这么一搞,就等于将暂时没准备的AC传媒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今年的很多计划都要重新进行修改。 还好,对应计划可以直接用上,而且骤然登顶后,宣泄起来也会很快,引起的争论相对前世而言也会小上一些,AC传媒要承受的压力也就要小上一些。加上计划也是随时要调整着的,所以克劳德并不在意,反正替罪羊是米拉麦克斯,哪怕只是名义上的,抛出来吸引眼球的,都会分担不少注意力,而且依然可以达到给布什政府信号的目的。 从这点来说,阿德里安当初对摩尔的看法是正确,这位愤青也不是特别的“愤青”。当然,也有可能是他高估了自己这部纪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