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宋末_第二百五十三章、金堂改革(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三章、金堂改革(二) (第4/6页)

做人的道理,因此赵平选择《大学五章至十章》。

    特别是《大学》整整一篇都是讲的如何做君子的大义之作。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格物自知这些为后世儒家奉为圭皋经典的都是来自《大学》。

    德是儒家之基础,也是做人的基础,如果没有德,就是再也才华,也是秦侩李林甫之流。

    但是,光是德仅仅不够,纯粹的道德极有可能培养一群严嵩之类伪君子。

    因此,赵平又在德的基础上加上法,法的内容《管子·明法第四十六》。

    管子,乃是对管仲的尊称,乃是华夏法家第一人,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管仲也许有些读者不太熟悉,但是春秋五霸第一任霸主就是齐国你总知道吧。

    而齐国之所以由弱国变成强国,就是因为管仲的缘故。

    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整顿行政、选贤任能、注重农业发展、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强国。

    管仲的在法家地位与孔子在儒家一样,因此赵平选择他法治言论。

    但是仅仅写出内容是不够的,这个书呆子也能够做到。

    赵平不是要的是书呆子,而是要求你能够灵活运用。

    因此赵平要求应试者同时要结合自身,谈谈他们如何去做人做事。

    这两个一个是谈的是法制,一个是道德修养,符合赵平道德与法制的要求。

    这不但要考试经义,还有个人临场发挥能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