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易学评论》(六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易学评论》(六十七) (第5/11页)

为轻”是君主制里的民本论。但“民本”不是“民主”,“民本”是让君看待民,如父、如天。只是让“君”以天下为公,不为利。让君主行仁德,即“内圣外王”的那套儒家民本政治学说。

    实际批评君权专制是先秦儒家的传统,反对君权独断是明未清初儒者的共同认识。黄宗羲的“君”罪论,其实是儒家传统道德政治学说的继承。他揭露君之害,确实达到一种认识高度,但如何避免“君之害”呢?可他提出的政治方案,并不是民主制,已然是君主制,只是君主制里彰显民本思想而已。可民本思想是根本无法约束“君之害”的发生。

    在《明夷待访录·原臣》里说:“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这是让做臣的如何去做,这实际是空话。在论述“宰相”与“学校”是赋予宰相的权力,但决不同与西方内阁制的君主立宪设想。而对“学校”的论述也不同与西方的议会制的政治学说。《明夷待访录》里的思想离“民主制”还差的很远、很远。后人对他在《原君》篇里“君之害”揭露的称赞,实乃黄宗羲也不过是向往的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而已。不去换醒民众,不去启蒙主体者觉醒,是离“民主”的梦想还相当的遥远。

    当然,明未时期已是“西学东渐”,思想者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是可能的,明未清初王船山、黄宗羲等反对君权独断思想,启蒙了新儒学,新儒学的政治核心是由“内圣”希望开出“新外王”。

    而黄宗羲在《易》学方面,即是开清考辩"易学"之先者,又是清朝复兴汉象数易学之先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