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易学评论》(四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易学评论》(四十六) (第5/9页)

的变化之道。也通过社会生活事情比喻所论证的六爻阴阳变化关系。如人的性情与躯体的关系;远近、高下的事物关系等旁征博引他所论述"爻"的变化之道。

    最后是用《易传·系辞》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和"非天下之至变,其执能与于此",及“一阴一阳之谓道”,转述为自已论述的话语,以论证他的"卦以存时,爻以示变”结论。王弼虽不注《系辞》,但从他的《周易略例》说法来看,无不是从《系辞传》里思想中来。

    ③“明卦适变通爻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

    夫时有否泰,

    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遇其忧悔吝之时;其介不可慢也。观爻思变,变斯尽矣。”

    本篇正如题目"明卦适变通爻"所言,也正是对此说作了专门的阐述,即"因时而变"的说法。王弼所论述的"适时"之说,认为爻义所以变动不居,难以推测,是由于卦爻所处的时位不同;时位不同,吉凶之义也就不一样。这就是适时而变的说法,也是对爻变说的进一步发挥。当然这种说法是王弼的个人发挥,也是想当然之说。

    ④“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