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从萨尔浒开始_第499章 刘招孙教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9章 刘招孙教子 (第3/6页)

贤”治理体制。

    在农会强大攻势下,农村旧制度彻底碾碎。

    太初三年春天,武定皇帝在中原、荆襄划了几个圈,一座座崭新的屯堡学校拔地而起。

    荆襄流民陆续迁出大山,进入屯堡耕地;各府州县孩童,纷纷入学学习。

    按照大齐教育法令,帝国幼童,无论汉苗蒙古女真,无论男女,六岁以上,十二岁以下者,都必须进入学堂学习识字,学习自然科学、军事、地理、等学科知识,当然,也少不了对大齐皇帝、大齐军队的感恩学习。

    从儿歌“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到“没有武定皇帝就没有新中华”,武定皇帝三岁能骑马,五岁能杀敌,十岁已经指挥大军作战····

    在战兵代表、商会代表,训导官、各科老师敦敦教导下,诸如此类的“真理”,被牢牢镶刻在所有学生脑海深处。

    训导官森悌得意洋洋道:“他们(学生)或许会忘记自己姓甚名谁,但绝不会忘了是谁将他们从饿殍中拯救出来,给了他们新生!”

    刘招孙对这种狂热的造·神行动,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一切顺其自然。

    孩童所需学费,由翰林院全部承担。

    这样做可以将诠释知识的权力,从占人口不到百分之二的儒生士子手中夺回。

    谁能掌握识字的百姓,谁就能掌握舆论,谁就能掌握历史。

    孩童学成之后,可选择进入工坊当学徒,去军队到辅兵,去探险队探索远方。

    ~~~~太初三年四月,武定皇帝返回辽东前夕,他派勋贵长宁侯金大久,违命侯朱由校率洛阳官员和工匠,浩浩荡荡,从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