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6章 刘堪的阳谋 (第3/6页)
设址于此。以砖石改筑城垣。城垣回环,周八百余丈,高一丈五尺,底宽一丈八尺,顶宽一丈六尺,城垛三千七百五十二个。按方位立四大城门,东名宣和、南名迎熏、西名平理、北名拱辰。西、南又各设一小城门,即小南门和小西门。 城门洞均为石拱。四大城门均为两道门,两道城门间为月池。北门为讳忌朝北,外道城门设置偏西,其他三大城门均朝正东、正西、正南。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抚治章焕在东北一带修建城垣二百余丈,并增建小东门,名时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汉水溢,东南隅城圮,抚治刘秉仁予以补筑,时城高两丈一尺,厚一丈八尺,修窝铺二十间,门楼七个,瓮城楼三个,角楼一个。明万历年间抚治王世贞改北门城楼为春雪楼。明万历元年至泰昌元年(1573年至1620年),在东门外凿护城池,长五十余丈,宽二丈二尺,深九尺。 武定元年(1628年),抚治张尚委,通判张二维郧县、郧西、均县、竹山、房县对郧阳城分段修补。太初八年,知府王正常、郧县知县叶治及各县捐廉补葺,又建窝铺四间。 至广德七年,(1658年)知府侯庭越、知县梁光钊修葺,形成现有规模。 郧阳古城,从城西北折而东,皆枕山,不可凿池(即护城河),惟北门外浚池,阔二丈二尺,深九尺,长五十余丈,西南一带以汉水为池。城墙自大南门至伏龙关,全长七百三十丈,宽三丈,并筑石佛咀炮台十座。城上炮台九十座,城外炮台三百座,形成坚固防御,成为抵御西南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