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4、第 44 章 (第2/11页)
的都是从三品往上数的大臣,自然都人精了,一个个都以为赵三思这不耐的口吻是在针对他们说了这么久还没拿个主意出来,于是都打起了精神 ,谁也不敢搭腔。 若说商量好了,又拿不出个章程。 若说没商量好,方才都是在干什么? 一直没发声的蔡隽瞧了一眼装死的众人,唇角勾了勾,出列道:“皇上,江南防洪是大事,诸位大臣也不敢呈一家之言。” “这早朝召集诸位大臣来,不就是为了共商国事,那要依你们这般畏缩的性子,有想法也不敢借此机会表述,那这早朝意义何在?”赵三思却不以为然,又耸了耸鼻子,“再者,朕虽比不得先帝的英明,也比不得高祖的英勇,但朕自认为,是个心宽、能听百家言的人。” 小皇帝总是语出惊人,蔡隽虽然收到了不少惊喜,但今日听着她的这番话,还是有些惊艳,“皇上所言甚是,倒是臣等多心了。” “你们啊,都是被外界那‘伴君如伴虎’的传言给骗了。”赵三思一副十分能体谅的口吻,看了一眼下面垂着头不敢搭腔的众人,又安抚道:“只要你们都忠君爱国,为百姓着想,朕自然是不会惩罚你们。当然,你们若是总想着做些不良勾当,朕也不是那般好说话的。” “臣谨遵皇上教诲。” 赵三思摆了摆手,“关于江南水患的事,朕昨儿倒是和丞相说了自己的主意。”又怕自己说得不妥惹人笑话,赵三思看了蔡隽一眼,也就不说了。 蔡隽十分有默契地接上了她的话,“江南水患年年都要费上一番功夫,皇上的意思是,堵还不如疏,将长江与东面的运河打通,给长江的水分流。不知各位大臣对此如何看?” 其他人面面相觑了一番,最后还是工部尚书率先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