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_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0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04节 (第2/7页)

”能是一回事吗?那六科给事中是科官,十三道监察御史才是道官。

    领十三道的敛都御史,在皇帝口中都成道官了,这不是妥妥的故意避重就轻吗?

    敛都御史可是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

    皇帝跟前,几位阁老自然都收着自己的心思,胡首辅亦道,一切按律例来办即是,并无什么大不妥。

    可出了御书房,各自脸色就都变了。

    张令义、徐知意两个自是为少淮欢喜,可其他三位脸色却是沉沉。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于要职上,人都是会变的,内阁里早不是三年前那般一团和气了,各有各的主张,也各有各的势力,有时相合,有时相悖。

    果不其然,本是内阁才知晓的事情,没出两日,便已闹得朝中人尽皆知,知道的人多了,阻力自然也就来了。

    科道官们轰炸般上折子,通政司一日送三趟都送不过来。

    不是裴少淮不能当敛都御史,也不是他胜任不了敛都御史——裴少淮翰林、科官出身,若是年纪大些,七品直升四品也不足为奇,毕竟不鲜给事中直升四品侍郎的先例在。而是老狐狸们不想裴少淮这个“人精”在这个时候入都察院。

    京察由吏部和都察院一起来办,吏部重在“办”,都察院重在“督”,相互掣肘,在搏击当中取平衡。

    裴少淮这个时候入都察院,以皇帝的性子,必然会让裴少淮挑京察的担子,如此一来,都察院觉得自己的权力被新人横插一脚、分了一杯羹,吏部觉得受一个不知是敌是友的官员督察,其他被考察的京官,莫名被刚回来的京外官骑在头上,自然是各方都不愿意。

    再者,若是裴少淮趁着这个时机,再放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