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28节 (第5/6页)
,而且即便说了些有用的建议,传出去后肯定就得罪工部一些人。 古人最忌讳不在其位,却乱说的人。 这种人即便到了官场也必然会被人排挤。 肥力无非是农家肥和草木灰,石仲魁也只知道这些,但拿出来那就是惹人耻笑了。 曲辕犁没记错的话,早在唐朝就出现了。 所以,想来想去,也不知道稻田养鱼行不行? 第39章 此一时彼一时 仔细想想,古代的河流、沟渠里的小鱼、小虾可不少。 只要是水田灌水,必然会有鱼和虾进入稻田里,所以古人对稻田鱼并不陌生。 宋代稻花鱼已经是佳肴,不少诗词里都提过。 曹魏时期好像川蜀之地就有过这种鱼和稻混养的先例,之后云贵、闽广之地也多有记载。 京畿周边从元代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之后,京城附近慢慢出现大量的稻田。 有歌谣云: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 这还是通州,清代明确记载着京城昆明湖周围就有一千多顷,也就是超过10万亩稻田。 稻花鱼就有了足够的先天条件。 试着问了问贾琏和贾珍,京城附近果然有大量稻田,不说万顷,几千倾也就是几十万亩还是有的。 如此一来还真有一点可行性,但想大规模推广,却根本不可能。 可这其实是好事。 上等、中等的好田基本上都在权贵和乡绅手里,这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