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125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52节 (第1/5页)

    这个一个近现代非常常见的技术,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前。

    大概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东西方同时近乎出现了一种检测手段:

    布料商人会将一滴含有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块布或一片纸上,通过观察溶液展开产生的同心圆环来分析染料与色素。

    这种手段的本质,其实就是现代色谱学的基本原理。

    接着在1903年。

    毛熊植物学家tswett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提出了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这一工作标志着现代色谱学的开始。

    当时他将碳酸钙装入竖直的玻璃柱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

    接着进一步采用溶剂冲洗,使溶质在柱的不同部位形成了明显的色带。

    他通过这种方式公开展示了采用色谱法提纯的棺物色素溶液,以及色谱图显示着彩色环带的柱管。

    tswett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色谱,管内填充物被称之为固定相,冲洗剂被称之为流动相。

    1941年。

    martin等采用水分饱和的硅胶为固定相,以含有乙醇的氯仿为流动相,分离乙酰基氨基酸的工作是分配色谱的首次应用——然后他们便提出了奠定色谱技术发展的色谱塔板理论。

    如今20年过去。

    色谱技术已经在液固色谱方向取得了相对成熟的成果,并且普及度很高,连隔壁的金姓邻居都掌握了相关技术。

    去年海对面的科学家还研制成功了细粒度高效填充色谱柱,大大提髙了液相色谱的分离能力。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

    在某些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