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5章 两只狐狸 (第4/8页)
潇湘厂等等,完全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只能说还剩一口气。 但是,你别觉得这些厂牌完全是体制内的产物,没有可取之处。 喜爱老电影的大概能有一些了解,几乎每家都有一两部值得称道的好片子。 制作水平,其实都不差。 问题还是出在身处体制内,天然的对市场经济接受度不高。 电影、电视在国内,直到二十一世纪之初,还是政治宣传任务的倾向更多,冷不丁改商业模式,它就不是一套东西,肯定适应不了。 再加上,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电影行业开始寻求出路,就学错人了。 当时,绝大多数四代、五代导演更倾向于欧洲学派,也就是文艺电影。 在九十年代生活过的人都有印象,那时候,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国内的影响力远超奥斯卡。 国内的导演也都跟魔怔了一样,拍了不少不能上映的艺术片。 直到2000年,可以这么说,国内可以称得上是商业片导演的就一个冯大炮,老谋子都是玩艺术片玩魔怔的。 可想而知,偏艺术的电影路线对上娱乐化的港片、好莱坞电影,那死的得多惨吧! 说句公道话,后世很多人认为中国电影不行,这种不行,其实仅仅只是二十一世纪之初到14、15年,这十年的商业片不行。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其实水准是相当高。 即便是在这十年之间,我们的文艺片水平也没退步。 问题还是出在商业片上,资本掌控下的电影市场进入野蛮生长的状态导致的。 至于当下,看看上面参加研讨会的这些人就知道了。 国内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