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46 科罗廖夫的蓝 (第2/5页)
他们主导了,那么联盟继续推动新经济政策,加强在农业和轻工业方面的发展,并忽视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的发展。如此,在十五六年之后,当苏德战争真正爆发的时候,联盟拿什么去打赢德国人?拿什么去获取卫国战争的胜利? 或者更进一步的说,若是联盟没有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起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没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改变了,德国人可能根本不会在吞并波兰之后调头西顾,而是伙同远东的日本,率先将联盟瓜分了。到了那个时候,德国人和日本人在西伯利亚会师,日本人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德国人获得了联盟的粮食和石油、矿产资源,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定然会出现另一个结果了。 反过来,若是布哈林失败,而托洛茨基获得了胜利,那么以后者极左的立场,联盟大清洗的规模及后果恐怕将会更加的严重,不仅如此,二战后全世界广泛兴起的红色共运浪潮,恐怕也不会出现了,因为它会在初期就被彻底的扼杀掉。这一点,从托洛茨基对待中国革命的立场上就能看出来。 所以,斯大林同志的出现,或许不是联盟最好的一个选择,但却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国际环境下的最佳选择,这一点,任谁也不能否认。 米利恰科夫当年在立场上,其实是倾向于布哈林的,他反对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根本原因,便是因为他支持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换句话说,他是随着布哈林被开除出政治局而被罢免的。这些年,他在马加丹的劳动营中服刑,或许是思想上真的受到了洗礼,又或许只是将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了......但对维克托来说,这些都不重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