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_第三四一章 论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四一章 论戏 (第1/4页)

    第三四一章论戏

    同一时期,随着中原人沿陆路入粤,一部分生活在浙江和福建沿海一带的汉人,则南迁到了粤东的潮汕平原,成为了潮汕人的祖先。

    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完全不同。

    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官方还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发音韵律书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

    但之后,由于屡屡受到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占领,随着民族大融合,中原汉语渐渐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即粤语渐渐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极少收到波及,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很安稳,因而,他们的语言才得以保留了汉唐时期的特征,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南宋之后,由于蒙古人的入侵而引起了长时间的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明末才结束。

    由于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以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

    至此,广东话形成了三大方言:广府语即粤语、潮汕语、客家话。

    因为音调大为减少,此时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了明显区别,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