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_第二二五章 番外2 饮鸩止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二五章 番外2 饮鸩止渴 (第3/4页)

一里长,负担的岁赋差役则相同,小户更非倾家荡产不可了。

    他们在丰收年份尚能自保,碰到荒年,一些农户今日缴税,明日就得借贷,搞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大批农民已经无法生存,要不欠税,要不就只能流亡,明朝特有的流民潮,就在一派繁华中开始在全国各地流动。

    早在宣德年间,许多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较多的流民,苏州一带的农民就曾在重租重税的盘剥下成为流民,积欠的税粮高达七百九十万石。

    正统时,从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十万户,成化年间,流民的数量超过一百万,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所抛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流民,日渐成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朱元璋因饥饿,才去当了和尚,仍然无法生存,就投了义军,终成一代帝王。

    讽刺的是,他奋斗一生,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并没有到来,没到百年的时间,他的后代们也给百姓带来了同样的流离生活。

    明朝政府通过里甲、关津、禁山等措施,竭力防止农民的流徙,有时甚至展开残酷的镇压。

    然而在流民的队伍里,常藏有武器,有秘密结社的组织,也有自己的领导人,于是流亡的斗争形式便渐渐发展为起义。

    这期间,土地兼并严重的山东、江西、福建,税赋较重的江浙、湖广、四川等地,都先后发生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山东女英雄唐赛儿的白莲教起义,这种盛世期的起义尤其引人注目。

    接下来,明帝国的日子越来越不轻松,一系列的内忧外患,把一个个皇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