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_第二二七章 为万世开太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二七章 为万世开太平 (第1/4页)

    明朝的税收制度,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穷人纳粮,富人纳凉!

    这个荒唐体制,根子在老朱,在明初,连年战乱以后,农民能有几亩耕田,特权富户尚不多,矛盾还能掩盖,所以老朱自我感觉良好。

    到了明中期,国力达到鼎盛,反而农民起义不断,就和这个荒唐的税收政策不无关系。

    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这个弊端,可惜的是,张居正辅佐的是万历皇帝,在其死后,所有改革政令都被陆续取消,贪婪的万历又在矿税上得罪了豪民。

    所以在后来的八年饥荒时,李自成的“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对农民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义旗一举,顿成燎原之势。

    而大批士绅豪右,也表现得十分冷血,纷纷作壁上观,甚至当满骑入关时,许多人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

    各级官吏出于同样的心态,对改换门庭也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憧憬,加之清廷又正好采取了极具诱惑力的怀柔政策,因而与宋末相比,明末投降异族的官吏多如过江之鲫。

    像甘俸这种最底层的八品小官僚,基本上换了一身官服,便立刻投入了新的工作,更别提像钱天福此类小吏了,他们更没有什么羞耻感,反正都是当差吃粮,管他主子是哪个。

    明代,绅权很重,士绅大户甚至能干涉地方行政,所以地方上每有大事,各地知府、县令总是请士绅们来商议,所定政策每每袒护这些权贵,士绅们也投桃报李,会给地方官留下好处。

    所谓士绅,是个复杂的阶层,上起朝廷大臣、封疆大吏,下及官宦家属、豪强地主,乃及因丁忧、革职、致仕等各种缘故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