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_第二二六章 番外3 实亡于万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二六章 番外3 实亡于万历 (第2/6页)

中叶以来,皇亲国戚、文武勋臣大量兼并土地,而这些人往往享有赋役的优免,钦赐的土地又免税。

    那些没有优免的缙绅地主,又把自己的土地伪托于上述权势之家,以至于到张居正时代,国家控制的纳粮当差的土地急剧减少,和明朝开国时期相比,“额田已减强半”。

    有数据表明,在明初,官府登记在册耕地有八亿五千万亩之多,到万历六年,仅仅只有五亿一千万亩,整整蒸发掉了三亿多亩良田。

    这说明,全国将近四成的土地,已经落入皇亲贵戚、豪门富户,以及贪赃自肥的官吏手中。

    而且家有良田千亩者,往往无须纳粮当差,家徒四壁者却次次不落空,一些小户力薄难撑,只得举家逃亡。

    张居正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大权在握后,他立刻施行霹雳手段施行改革,全国各地在观望一阵后,陆续动了真章。

    改革共分两步,第一步,便是推行“清丈”。

    即使按照今天的观念来看,张居正当时的办法,已经很先进很有效了,首先要求有田产者进行自查申报;然后是乡、里组织丈量、造册,这个册,就叫做“鱼鳞册”;第三步,便是交叉检查,从各乡、各里抽出“素行端谨”人士,进行交叉复查,复查和造册数相同的过关,不同的就追究责任人。

    通过这几个步骤,大部分的县都做到了“丈无遗地”,经过两年多的清丈,官府记录在册的土地,比清丈前多出了一亿八千多万亩。

    作为当朝权贵之一,张居正自己也是享有优免的,自然也是清丈的对象,张大人果然居正,主动按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