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三节 厘定历史 (第3/15页)
天下’为根本国策,三老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就有足够的保障。 但与宋明的文人集团相比,汉代的三老阶级,却几乎没给国家和官府找过麻烦。 答案很简单。 在汉代,想当三老,有一个硬性条件。 这是刘邦规定的。 三老必须年满五十岁,有修行,能率众为善。 在这西元前,人均寿命不足五十的时代,一个人能活到五十岁,基本就要考虑自己的后事安排了。 这样入土半截的老人,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必然日趋保守。 这样的人,纵然给他特权,也不会跟年轻人一样,想要靠着这特权,博取功名利禄,大好前程。 特别是许多三老,都曾经是某地实权致仕官员。 退下来后,他们甚至可能会用自己一生所得做一些造福乡梓的事情。 譬如修桥铺路、整修水利,甚至开办一些原始的私塾,教育乡中子弟。 像刘彻现在的内史田叔,数年前,致仕在家时,就带着乡中子弟,开挖渠道,整修道路,忙的不亦乐乎。 这甲里的三老,也是如此。 这位三老名曰王政。 今年六十三岁,生于楚汉争霸之时,少年时,曾从长安名士浮丘公门下听讲。 这位浮丘公,来头极大。 他是荀子的嫡传弟子,秦汉之交时,天下闻名的名士巨子。 门下弟子桃李满天下。 如现在汉室鲁儒派的领袖申公,楚儒派的开创者楚元王,以及楚元王之子楚夷王,俱曾在其门下听讲。 这位浮丘公,在历史上虽然地位不显,甚至鲜有人知道。 但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